“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今日的锦江饭店,仍旧矗立在上海茂名路上,沉默而温和地注视着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其标志性的店徽正是一枚青色竹叶,这经由女实业家董竹君亲手设计的象征,不仅代表了锦江,更是她不屈人生的真实写照。
一别经年,锦江饭店从1935年正式开业迄今,已经度过了87个春秋,彼时的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流落上海,孤苦无依,是某位义士敬重她的勇敢与魄力,辗转托人带了据说本是用于前往日本采购枪械的2000元交付给她,董竹君用这笔钱开了一间小小的餐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就是锦江饭店的前身。
从小餐到菜馆,再到饭店,一路艰辛自不必赘述,锦江饭店成为上海滩的名流聚集地,董竹君也完成了从下堂妻到实业家的华丽蜕变。
当年郭沫若困顿流离时,董竹君特意关照,要锦江负责他的饮食起居,郭沫若感念她的“一饭之恩”,还曾特意赠诗一首患难一饭值千金,而今四海正陆沉今有英雄起巾帼,娜拉行踪素所钦这位新时代的娜拉,既没有堕落也没有回来,而是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片新天地,而她的雪中送炭、倾囊相助,也让一位开国上将铭记一生······。
身在销金窟,心若天山雪满清政府的末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华大地仿佛笼罩在一片深重的阴霾之下,彼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底层人民的生活往往朝不保夕,就在这样末日般的景象中,董竹君悄然而至1900年2月,董竹君出生于上海洋泾浜的一个棚户之家,父亲是黄包车车夫,母亲是洗衣服的帮佣,虽然生活困苦,但女儿的到来还是让他们的日子多了些盼头,他们为女儿起名“毛媛”,希望她能够走出一条迥异于父辈的道路。
父亲董同庆拉着黄包车走遍了上海滩,最羡慕的就是读书人,他大字不识几个,却深谙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虽然家里又陆续添了几张吃饭的嘴,还是咬咬牙把6岁的长女送到了附近举人开的私塾里面,盼着她能够读书明理,能够成长为一家人的顶梁柱。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董竹君既幸运,又不幸,父母拼尽全力想要让她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但现实的严苛往往会导致结果背道而驰好景不长,董同庆因为常年劳作生了一场大病,眼看一家人的生活难以为继,董竹君被迫在9岁这一年停止了学业。
贫困是这个家庭最大的原罪,为了治疗父亲的重病,母亲李氏做主陆陆续续从外面借了好几百块大洋,然而董同庆这是伤了根本,不是简单静养几天就能恢复如初的,眼见家里没了进项,外头讨债的又凶神恶煞,夫妻两个无可奈何,只好跟女儿商量,让她进了“长三堂子”,也好换回一些钱财勉强度过难关。
此时的董竹君只有13岁,她的美丽犹如初绽的荷蕊,有了个“小西施”的诨名,妓院哪肯放过这样的好苗子,董竹君就这样成为了“长三堂子”的一名清倌人,商定卖唱不卖身做了清倌人的董竹君看惯了女人的悲惨遭遇,她渐渐有了个“不爱笑的姑娘”这般诨名,但她姿容秀丽,曲子唱得也好,来捧场的客人也仍旧是络绎不绝,俨然成为了妓院的头牌。
董竹君的名气越大,妓院就越不能放走这棵摇钱树,清倌人做久了卖身就是唯一的出路,为了能够有个好的前程,不至于气节全无,她开始观察自己的追求者们夏之时就此脱颖而出,在一众追求者中,他显得高大挺拔,英姿不凡,不同于其他革命党人的夸夸其谈,身为四川副总督的他有着曾参与同盟会的经历,于革命战争中指挥千军万马的锐气,在两人的交谈中他言之有物,支持董竹君读书习字,积极为她筹谋,在夏之时身上,董竹君能够得到一份赤忱的尊重。
古来美人爱英雄,两情相悦后,夏之时筹备为董竹君赎身,他想和她长相厮守,但出人意料的是,董竹君自己主动拒绝了,她劝夏之时不要答应老鸨提出的三万块大洋“你要娶我,一个子都不必出,如果你花了钱,以后我再抬不起头,我不是你花钱买来的东西,你如果尊重我,我们就做一对平等的夫妻,我自然有办法跳出这个火坑。
”夏之时为她的气魄倾倒,董竹君趁热打铁,又提出了三个要求一、必须是正妻,不做小妾外室;二、逃出生天后,夏之时需送她前往日本留学;三、在日本学业有成归国后,要组建一个平等互助的家庭一个年仅15岁的少女却有如此长远眼光和真知灼见,来自灵魂深处的引力牵引他们走到了一起,1914年,董竹君分文不取,只身逃离妓院,夏之时在约定的地方等到了她,两人相视一笑,乘坐渡船前往日本。
缱绻了无益,决绝断此情来到日本,是她的新生因为董竹君出身风尘,很多革命党人都不看好这段婚姻,夏之时却信念坚定,他用两周的时间,在松田洋行筹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两人穿着法式礼服宣誓对彼此忠诚,27岁的新郎和15岁的新娘正式结合,他给了她一个完整的家。
婚后的董竹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她成为了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师范学院的一名新生,夏之时为自己的妻子聘请了多名家庭教师,三年的时间里,董竹君读完了所有课程,老师有感她的坚韧不拔,为她取名“篁”,又赠字“竹君”,这也是伴随了她一生的名字。
1916年,他们爱的结晶降临了,长女国琼的出生让这个小家庭更加充实,与此同时,得益于夏之时的忧国忧民,董竹君吸纳了更多的进步思想,她的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也为日后两人的决裂埋下了伏笔虽然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但相差甚大的年龄差距,让夏之时对于妻子总是抱有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他虽然浸润在新思想中,学会了如何尊重女性,却又压制不住骨子里的封建专制,时刻担心董竹君抛头露面,并多次斥责她单独外出“有伤风化”。
1917年,因夏之时父亲病重,夫妻俩回到国内,此时夏之时又谋得了川军靖国总司令的职位,一时之间更是煊赫无比,夏家人的架子也端了起来。
董竹君带着女儿先行前往夏家,当时她的处境很艰难,夏家自诩名门望族,对于她的出身十分鄙夷,传统地主家庭的一番做派也让董竹君有如鲠在喉的感觉但她总归是想要过好自己的日子,凭借过人的能力很快就获得了当家人的支持,老封君甚至一反前态,称夏之时的贤内助,更是为他们组织了一场简单的婚礼,正式承认了她夏家妇的身份。
董竹君绝不是囿于家庭和丈夫拘束的普通妇人,她一边应付着夏家的封建专制,一边创办了黄包车公司和女子织袜厂,进步思潮带来的是思想的解放,董竹君看中经济的独立,认为这才是男女平等的基本条件,她还和共产党员有了接触。
可是,董竹君一心扑在实业上,注定要和丈夫渐行渐远时间一晃而过,到了1919年,夏家的主心骨夏之时在政治斗争中落了下风,从实权在握的将领变为赋闲在家的普通中年男人,这种转变对于他是致命的,尝过了权力的滋味,怎么能够甘心忍受平凡。
夏之时开始沉醉于鸦片、烟酒、赌博的刺激,他没有了曾经的抱负,变成了自己最不齿的模样,满口抱怨董竹君连生了四朵金花,没有为他“留后”,甚至董竹君要送女儿去念书,他也勃然大怒,认为女孩十八九岁找个人嫁了就好。
“何必花钱读书,浪费许多银钱,学校里又不教生儿子!”夫妻两个因为孩子的教育观念不合屡次吵架,感情日益淡薄,此时的董竹君还寄望于夏之时能够振作起来,为了挽回他们的感情,董竹君亲自去请他的好友戴季陶说和,没想到戴季陶也因为时局变动赋闲在家,整个人丧失了进取的欲望,甚至反过来劝说董竹君理解夏之时的堕落。
“这有什么不好呢,关心国家,国家也不需要”夏之时和董竹君的婚姻关系岌岌可危,感情也在破裂的边缘1929年,难以忍受夏之时独断专横的董竹君毅然决然地带着四个女儿离家出走,唯一的儿子还要继承夏家的“皇位”,夏之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手。
对于董竹君的所作所为,夏之时勃然大怒,他追在后面也来到上海,两人谈了好几次还是谈不拢,最后夏之时怒不可遏地离开了,他放出话说,董竹君带着好几个孩子,以后总有跳黄浦江的那一天。
胸怀大志奇女子为了让董竹君承认自己的“错误”,夏之时甚至找人暗害妻子和女儿们,更是断了原本答应好的抚养费,声称董竹君已经完全投靠了“赤党”,他要和她划清界限那段时间,董竹君过得苦不堪言,她频繁出入当铺,只为了将身上的东西换成孩子们的生活费,又远渡重洋,谋求了一笔款项创办纱管厂,可惜仅仅两年,纱管厂就因为战火损毁,董竹君的创业之路艰难坎坷不一而足,简直堪比九九八十一难。
然而就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下,董竹君还是尽自己最大所能为我党提供帮助,在她名下的企业,凡有所求必有一份免费资助,这也是因为董竹君有着自己的判断,她认定腐败的国民党难成大器,共产党才是天命所归,在她的帮助下,上海地下党的工作进展十分顺利,而董竹君也提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
正当组织准备吸纳她的时候,上海党支部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接头人只来得及交代了负责入党的同志代号“李先生”,就销声匿迹1929年的某一日,一个穿着破烂衣衫的青年前来拜访她,初次见面,董竹君见这青年一副摇摇欲坠的羸弱模样,连忙搀扶他坐在椅子上。
“先生既然来到这里,就不需要担心其他事情,我这里自会照顾先生饭食,如需离开还有仪程相送”然而青年却摇摇头,从怀里珍而重之地掏出了一封皱巴巴的信件,“这是李先生让我转交给您的,他说您看了自然会明白”董竹君听到“李先生”三字不禁心头一动,拆开一看果然是那位党员李先生,信上交代青年名为宋时轮,是黄埔六期毕业生,因加入共产党被罗织罪名在广州服刑三年,出狱后他辗转从广州、香港一路来到上海,然而现在党组织正在重新组建中,恳请董竹君能够多多照付他。
董竹君看完信件一言不发,直接离开去拿了一笔现金装好交给宋时轮,并询问道;“还有什么可以帮助到你的?”
宋时轮摇摇头,步履飞快地离开了董竹君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长街的汹涌人潮中,确认没有暗中盯梢的特务,这才放心地离开对于董竹君来说,这是她生命里极其普通的一段经历,但对于宋时轮却是雪中送炭的深情厚谊,此后宋时轮凭借这笔钱成功找到党组织,随后义无反顾的投入了革命战争之中,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而此时的董竹君,也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上海滩这片十里洋场站稳了脚跟。1934年,分居满五年的董竹君和夏之时结束了两人这段千疮百孔的婚姻,与此同时,她走街串巷发现了餐饮业的商机。
开国上将:20年前得帮助,20年后成老友1935年,凭借友人的2000元资助,董竹君创办了一间小餐馆,这便是锦江饭店的前身——锦江小餐,她的事业即将扬帆彼时上海的餐饮以广东福建菜系为主,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两者都偏清淡,董竹君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她在四川生活多年,对于川菜种类早已熟稔于心,精心调整过的各色菜品很快就捉住了当地人的味蕾,带给他们别样的刺激,锦江小餐又占地辽阔,装修考究,逐渐就成为了名流上层的聚会场所得益于在日本学习到的一些知识,董竹君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保证了顾客们的私密性,又带给他们无微不至的体验,锦江小餐火爆起来了,锦江茶舍也开了张,上海青帮、洪门的大佬都是常来常往,国民政府的重要官员也是往来频繁,当时的董竹君成为了名动上海的女实业家,在那个年代,她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也为革命党人提供了数不尽的帮助。
然而锦江小餐刚刚步入正轨,1937年上海沦陷,董竹君为了躲避日本人的拉拢和暗杀,只好带着女儿前往菲律宾避难,将两个店面交给代理人负责经营,直到1945年才得以回到上海然而此时的小餐和茶舍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董竹君花了大力气驱逐了代理人,又在上海政府的帮助下将两店合二为一,创办了锦江饭店,她深知新政府百废待兴,上海作为重要的贸易城市,与国际接轨怎能没有国际化标准的接待场所,于是将自己的心血锦江饭店捐献给了国家。
当时锦江饭店的市场估值约为十五万美金,消息传出,整个商界都为之震动,董竹君却坦然自若,仅仅带着郭沫若手书《沁园春》和一套文房四宝就翩然而去。
1949年,新任上海公安局长杨帆刚一到任,就向董竹君发去了请帖战争时期,董竹君捐赠物资都是通过杨帆,两人的老交情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愈发醇香,接到老友请柬的她毫不犹豫的前往宴会,在那里她看到了熟悉的老朋友——外交部长李克农,副市长潘汉年,还有并不熟悉的淞沪警备司令宋时轮。
席间宋时轮端起酒杯向董竹君敬酒,“董先生,一别经年,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我,我今次不请自来,主要就是为了亲口向您说一句谢谢”董竹君大惑不解,李克农见状抚掌大笑,“你们早就见过面了,董先生,不知你是否记得20年前有一个拿着介绍信的青年拿了一大笔钱?他就是当年的那个青年啊!”。
原来是他!董竹君看着眼前威严内敛的将领,回想起他曾经瘦弱不堪的模样,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回想起往事,再看宋时轮,董竹君就有一种面对多年故人的坦然,“当年那些事情都是一个爱国人士应当做的,谈不上帮助,也不必道谢”宋时轮哈哈大笑,向她讲述了自己多年以来的经历,原来,当时的宋时轮正是因为这笔启动资金,才能够拉起自己的部队和敌人抗争,之后成功登上井冈山,并南征北战的立下赫赫战功。
此番他出任淞沪地区司令员,本就有心来探望恩人,然而时隔20年,宋时轮担心自己冒昧前往,董竹君并不一定记得他,于是特意借了宴会的机会和她当面致谢董竹君不禁为宋时轮的诚意打动,当即喝下了杯中的酒,宴会结束后,宋时轮又主动去探望董竹君,还郑重的将自己战场上缴获的日本指挥刀送给她作为礼物,以感谢那个特殊年代里董竹君对他的照拂。
自此以后,董竹君和宋时轮之间从未断过联系,哪怕宋时轮调回了北京,他们之间也是频繁有着书信往来,宋时轮因功晋升为开国上将,董竹君由衷的为他贺喜,宋时轮却说,“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哪里会有今天呢!”1991年宋时轮去世,董竹君还特意为他做诗悼念,两人深厚情谊可见一斑。
鲁迅先生曾经断定,逃离玩偶之家的娜拉没有独立的经济权,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回来,要么堕落,这独立的意识没有相匹配的支撑,就犹如空中楼阁,随时会塌陷。
但董竹君却走出了迥异于娜拉的风采,她是离家出走的娜拉,又是自力更生的自己,她的人生倒映着20世纪的种种社会缩影,而她和宋时轮的友谊也必将万世流芳。